门禁控制器是门禁系统的“大脑”,核心原理是通过身份验证→权限判断→指令执行→状态反馈的闭环流程,实现对出入口的智能化管理。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简要介绍:
一、硬件协作与数据采集
门禁控制器通过前端设备采集身份信息,常见设备包括:
读卡器(如IC卡、NFC):读取卡片唯一标识(如UID)或加密数据;
生物识别设备(指纹、人脸、虹膜):采集生物特征并生成特征值。
这些数据通过韦根协议、RS485等接口传输至控制器的主控芯片(MCU/CPU),由其负责逻辑处理。
二、身份验证与权限匹配
控制器接收到数据后,进入验证环节:
本地验证:直接查询内置数据库(存储用户权限、特征模板),对比输入信息与预设数据(如卡片是否有效、指纹是否匹配)。
远程验证:通过TCP/IP等网络协议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云平台,由后台系统完成校验(适用于跨区域管理场景)。
验证通过后,控制器根据预设规则判断权限,例如:
时间权限:允许在工作日9:00-18:00通行;
区域权限:限制特定用户仅能访问办公室门,禁止进入仓库。
三、指令执行与设备控制
根据权限判断结果,控制器通过I/O模块输出指令:
允许通行:向电控锁(如电磁锁、电插锁)发送电信号解锁,同时触发开门提示(如指示灯亮、语音播报)。
拒绝通行:保持门锁锁定,触发报警(如蜂鸣器鸣叫、向管理端推送告警信息)。
此外,门磁传感器会实时反馈门的状态(开/关),控制器结合反潜回等规则(防止重复刷卡进入),确保通行逻辑安全。
四、状态记录与系统联动
控制器会记录所有操作日志(如用户 ID、刷卡时间、门编号),本地存储或上传至管理平台,用于审计追溯。在联网模式下,还可实现:
实时监控:管理员远程查看所有门点状态,一键开关门;
跨设备联动:与消防系统联动,火警时自动解锁所有门禁,保障紧急逃生。
总结:门禁控制器通过硬件协同、数据交互和逻辑判断,将 “身份识别”转化为“物理控制”,既保障了区域安全,又提升了通行效率,广泛应用于写字楼、社区、工厂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