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哪些常见的门禁控制器安全漏洞?如何避免
2025-07-04 14:59


    门禁控制器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非法入侵、数据泄露等风险,以下从硬件、软件、通信、认证等维度解析常见漏洞及对应的避免措施,结合行业案例与技术标准提供实操方案:


一、硬件层面漏洞与防范
1. 物理攻击漏洞
漏洞表现
    外壳强度不足:采用塑料材质或薄金属外壳,易被暴力拆解(如某品牌控制器因外壳厚度仅 0.8mm,被螺丝刀撬开后短接电路开门)。
    防拆设计缺失:未内置防拆开关,开盖后无报警信号上传(如早期微耕控制器因无防拆机制,被恶意拆卸后绕过认证)。
    接口暴露风险:调试接口(如USB、TTL)未做防护,可通过外接设备刷写固件(如某厂商设备因未加密TTL接口,被黑客植入后门)。
避免措施
    选择304不锈钢外壳(厚度≥1.5mm),并通过IK08防撞击测试(如霍尼韦尔Pro-Watch控制器)。
    强制要求防拆开关与报警联动,开盖后立即锁死系统并推送警报(参考海康威视 DS-K1T系列设计)。
    出厂时物理封死非必要接口,或设置硬件加密锁(如迈斯控制器的调试接口需专用密钥解锁)。
2. 电源与硬件缺陷
漏洞表现
    电源抗浪涌能力弱:遭雷击或电压波动时死机,导致门失控(如南方多雨地区某项目因电源未做防雷,雨季频繁断电开门)。
    硬件后门:厂商预留测试接口或未删除调试指令(如某国产控制器被发现通过特定指令可绕过认证)。
避免措施
    要求电源模块通过4000V浪涌保护认证(如TVS管+压敏电阻组合设计),并在室外场景加装防雷器。
    采购前委托第三方进行硬件渗透测试(如拆机检测是否存在未公开接口),优先选择开源硬件方案(如部分工业级控制器支持硬件审计)。


二、软件与固件漏洞
1. 固件漏洞与后门
漏洞表现
    固件未及时更新:存在已知漏洞(如 2023 年某品牌控制器因未修复 OpenSSL 心脏出血漏洞,被远程攻击)。
    硬编码后门:厂商预留默认超级账户(如用户名“admin”密码“123456”长期未修改,占比超 60%的中小型项目存在此问题)。
    逻辑漏洞:时段控制算法错误,如跨日时段计算错误导致凌晨时段门常开(某写字楼因固件bug,每月1日0点至2点所有门自动解锁)。
避免措施
    强制厂商提供固件更新机制(如OTA远程升级),并签署漏洞响应协议(48小时内修复高危漏洞)。
    部署前删除所有默认账户,自定义强密码策略(长度≥12位,含大小写+符号),参考等保2.0 要求。
    要求厂商提供固件源码审计报告(如通过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认证),或选择支持固件哈希校验的产品(如FCARD系列每次启动验证固件完整性)。
2. 数据存储漏洞
漏洞表现
    生物特征未加密:指纹模板以明文存储,泄露后可被复制(如某考勤系统数据库泄露,导致员工指纹被伪造)。
    日志可删除:操作日志无不可篡改机制,管理员可删除非法操作记录(如某工厂控制器因日志可删除,无法追溯内鬼开门记录)。
避免措施
    采用国密SM4算法加密生物特征(如迈斯控制器符合GM/T 0028-2014二级要求),并分离存储模板与权限数据。
    部署独立日志服务器,日志同步至区块链存证(如部分金融项目采用联盟链存储门禁日志),确保不可篡改。



三、通信与协议漏洞
1. 传输未加密与劫持
漏洞表现
    采用明文传输:刷卡数据通过TCP/IP明文发送,可被嗅探获取卡号(如Wireshark 抓包显示某品牌控制器未加密Wiegand信号)。
    协议漏洞:使用老旧Wiegand 26位协议,无校验位,易被伪造信号开门(如 2022 年某高校门禁因Wiegand协议被破解,出现“万能卡”)。
避免措施
    强制使用AES-256加密传输(如博世HCM-02A控制器支持TLS 1.3加密),并启用数据包完整性校验(HMAC算法)。
    升级至安全协议:如RS485通信采用 Modbus RTU加密,或TCP/IP使用HTTPS协议(参考海康威视的SDK加密方案)。
2. 网络攻击面暴露
漏洞表现
    开放高危端口:默认开启 Telnet、SSH等服务且无认证,可被远程登录(如某品牌控制器因默认开放23端口,被植入勒索软件)。
    未做网络隔离:控制器直接连接互联网,无防火墙防护(如某连锁酒店控制器被公网扫描到漏洞,导致全国门店门禁被远程控制)。
避免措施
    出厂时关闭非必要服务,仅保留业务端口(如TCP8080),并支持端口自定义(如达实智能系统可禁用Telnet)。
    部署三层网络架构:控制器接入专用内网,通过网闸与管理平台通信,参考等保三级网络设计(如银行场景)。


四、身份认证与权限漏洞
1. 认证机制薄弱
漏洞表现
    单因素认证:仅支持IC卡,且未启用防复制机制(如UID卡可被M1卡读卡器读取,某小区因UID卡被复制导致盗刷)。
    生物识别防假不足:2D人脸识别无法区分照片与真人(如某写字楼因未启用活体检测,被打印照片破解)。
避免措施
    采用多因素认证“CPU卡+密码”或“指纹+动态码”(如钉钉魔点D3支持人脸+手机验证码双重认证)。
    选择3D活体检测技术:如结构光、TOF或红外双目(如SUPREMA BioStationT2通过红外+可见光双摄防假)。
2. 权限管理混乱
漏洞表现
    权限颗粒度不足:无法细化到“某门某时段权限”,如后勤人员可随意进出财务室(某企业因权限粗放导致财物被盗)。
    权限回收不及时:离职员工卡未注销,仍可刷卡进门(如某公司前员工持旧卡进入涉密区域)。
避免措施
    选择支持角色化权限管理的系统:可按部门、职位分配权限,如达实智能系统支持“财务部门仅工作日9:00-18:00可进财务室”。
    对接HR系统实现权限自动同步:员工入职/离职时自动开通/注销权限(如霍尼韦尔系统与SAP HR对接案例)。


五、行业最佳实践与案例
1. 金融行业方案
    漏洞场景:2021年某银行金库控制器因固件未更新,被黑客远程开门。
    防范措施:采用迈斯国密认证控制器(SM4加密+硬件加密芯片),部署双机热备+断网脱机存储180天日志,每季度进行渗透测试。
2. 智慧园区方案
    漏洞场景:某园区因Wiegand协议未加密,被不法分子通过模拟信号开门。
    防范措施:升级至RS485加密通信,读卡器更换为支持CPU卡+动态验证码的罗仕拿设备,并在核心区域加装人脸识别+活体检测。

六、漏洞自查与应急响应
1. 自查清单
    硬件:检查外壳防拆报警是否启用,接口是否封死,电源防雷等级是否达标。
    固件:确认固件版本是否为最新,是否存在默认账户,生物特征是否加密。
    通信:抓包检测数据是否加密,协议是否为 Wiegand 34位以上或安全协议。
    认证:测试IC卡是否可被复制,人脸识别能否通过照片破解,权限是否细化。
2. 应急响应流程
    发现漏洞后2小时内隔离设备,4小时内升级固件,24小时内完成全量设备排查(参考等保2.0应急要求)。
    建立漏洞信息共享机制,加入厂商漏洞响应平台(如补天、漏洞盒子),及时获取补丁。


结论:系统化防护框架
门禁控制器的安全漏洞防范需遵循“分层防御+持续监控”原则:
1、事前:采购时严格审查认证报告(如国密、等保),选择经过第三方渗透测试的产品;
2、事中:部署时关闭非必要服务,启用加密与多因素认证,实施网络隔离;
3、事后:建立固件更新机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建议每月一次),并留存审计日志至少180天。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90%以上的常见安全风险,避免因控制器漏洞导致的安全事件。



广州店 总统店 深圳店 重庆店 海南店 北京店 石英仙 郑翠妃 范彩霏 朱海松 张观进 邓才钦 技术支持01 技术支持02 技术支持03 二次开发支持 国际销售部 投诉与建议

扫一扫,关注英泽电子官方微信

门禁系统 智慧停车 九正建材网 马可波罗 电子巡更系统 全球五金网 义乌购 烟雾报警器 smt 液晶拼接屏 电子围栏 温湿度记录仪 北京监控安装
样板申请
※ 请详细填写您的申请内容,我们专人会第一时间处理您的信息.